優良導師分享-王俊傑 老師




|就是陪伴與信任

隨著在學校的時間愈來愈長,與大學生的年紀差距愈來愈大,相處的模式也需隨之改變。在任教初期,與學生差距大約十來歲,還有些共同喜歡的影片、書籍…等等,比較多共同可聊的話題,世代隔閡的擴大是漸漸無法改變的情形。但這不意味著學生不再需要老老師的關懷,也不意味著老老師們無法再做些什麼,陪伴與信任還是學生所需要的,也是我們最可以給的。

即便還要上研究所進修,從校園踏入職場的時間已經不是在遙遠不可考的未來,也無法視若無睹,事實上,在選擇報考哪個研究所時,學生們心心念念的也還是這個決定對踏入職場的影響為何。其實,不管哪個世代的大學生對於從校園踏入職場都是充滿了期待又不安的情緒,特別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大學生們所面臨的競爭者已經不是島內的2,300萬人,而COVID-19疫情帶來的經濟擾動更增添了不確定性。導師能直接給予的協助不大,畢竟每個人所想要邁向的人生旅程並不相同,也與我們自己不同。但根據自身擔任導師的經驗,只要讓學生了解我們願意陪伴他們的成長,信任我們提供的想法與意見,導師還是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我教授了系上一年級的必修課程,因此可以及早與導生互動,另外,也透過小規模分組聚會、大規模的導生聚或其他活動(登山、運動)、社群媒體(FB、IG)等不同管道與同學建立聯繫,讓學生們知道我就在他們身旁,隨時可與我聯繫。此外,學長姐間的口碑也是讓學生願意主動聯繫的動力。當學生來找我面談時,我總是認真地了解他們面臨的困難,並以誠懇的態度分析各種選項可能的利弊得失,不是只講學生願意聽的話,也不是只講好聽的話,但也不會直接建議學生該做的選擇,畢竟這是他們自己的人生,我相信只要能獲得充足的訊息,他們一定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能做出好的決定。在互動的過程中,其實這樣反而更能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

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教師這項工作,可以幫助社會的新血。許多同學畢業之後還會回來找我,看到他們的成長,我從中得到了許多成就感,成為我未來持續投入的動力,也期待更多的同仁把導師工作視為值得投入的項目,讓家長放心地把學生交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