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務處諮健組 陳宥君諮商心理師
過去我在小學與中學服務時,無論是面對過動、拒學或學習成就低的孩子,最常遇到家長共同且衷心地提問是:『該如何與孩子建立關係』。因為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每當家長這樣憂心時,我都會先陪伴父母看看自己的為難之處。要知道,我們總是要先照顧好自己了,才有辦法照顧別人,即便是再有能力和擔當的人也是一樣。
現代爸媽真的很難為,一方面成長於仍帶有威權色彩的教育和學習過程,一方面又不斷接受新世代潮流中人本思想的薰陶,導致當自己為人父母時,總是無法拿捏適當分寸。怕管太嚴吧,壓制了孩子創意思考的空間;又怕真放手了,孩子迷失方向,回過頭又譴責自己是個失責的父母。
我除了本身自己陪伴姪兒女的經驗,在待過各階段的教育現場後,我認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實在是要配合孩子的發展階段。學齡前就是盡可能提供安全的關愛環境和氛圍;幼稚園時期開始培養生活常規;小學中低年級時鼓勵維持和重視生活常規;小學高年級時開始陪孩子探索他們的價值觀;進入國中時請開始大力肯定,孩子任何自發地具有利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到了高中時,就鼓勵孩子別依賴父母,要做自己的決定,要為自己的生涯興趣,安排旅行、學習計畫和各類生活雜事,此時期開始要保持關心、好奇但不干涉的態度;到了大學,大多孩子皆已成年時,就能試著從帶路者的父母身分,轉型為陪伴者的朋友角色,成為孩子受挫時能回歸的安全堡壘和避風港,也是孩子能自主發展的動力來源。
與孩子的關係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每一次的放手可能都或多或少讓盡責的父母、用心的您有些焦慮。請您一定要相信您前面已經奠定大量基礎,孩子成長在您的關愛和自主中,絕對是有辦法在社會裡逐漸踏穩腳步的。
倘若您看到這篇文章時,孩子早已躍過許多階段、略過許多過程,或許會感嘆自己為時已晚,但請您別灰心,因為任何的關係,只要您願意調整方向並持續投入心力,都是可以修復的!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提供不一樣的引導或陪伴,經常對孩子表達關心、尊重且對彼此感到有信心的態度,或許一開始會有點尷尬、害羞和不習慣,但只要持之以恆、長期以往,您一定能看見孩子閃閃發亮,如同與您相互輝映的模樣!